看了一下 TrainingPeaks,「5周增加20瓦」的訓練台課表從 4/24日開始吃,也吃了第四次了,除了一次 FTP沒有測之外,一次減了6公斤,上次增加了 4瓦,又即將是第四次的 FTP測試了。
其實上次我的狀況還不錯,但是在測 FTP時,前 15分鐘太早把自己拉爆,所以最後5分鐘是有氣無力的測完...留下了悔恨的眼淚,不過因為我的 FTP看的方式比較特殊,我不看 AP(平均功率),我一直是看 NP(標準化功率)的,所以最後還是以增加 4瓦作收。
而這次的經驗,讓我知道了兩件事:
1.測短期 FTP的時後,心肺功能佔很大的因素,有時休太久沒拉心跳,在真正測 FTP時很容易爆心跳,這個課表在測 FTP之前兩天都是很緩和的課表,甚至三天前還休息呢,導致真的在測 FTP時,很快心跳就到 184以上了...那還玩個毛...
2.平常在練習時,自我要求太低,例如今天的課表是 LT X 15分鐘,我看了一下我的 LT範圍是在 205-224,我通常會打 205撐15分鐘就交差了事,這次我改了,我的前一次 FTP是 216,如果是 LT X 15分鐘的課表,就要用 1.0 FTP,也就是 216瓦打 15分鐘才行。
在測 FTP的前一天,心情都不會好... 第二天決定請假在家測 FTP,睡飽之後補充了一杯咖啡增加咖啡因之後才心不甘情不願的上車測試。
測 FTP的要訣是...熱身要夠,所以這次我熱身了 15分鐘,瓦數分別疊加上來,5分鐘增加一個 zone,習慣增加 zone區時的心跳感。
原本不是很重視熱身,或是覺得太長的熱身會影響到自身的 FTP測試表現,不過在有一天的 LT 20分做完後,想試一下自己三分鐘的最大瓦數是多少,就在間歇 3min的第一次全催下去了...結果是這樣子的:
成績還頗為意外,3分鐘307瓦是我目前最好的成績,之前一直停留在 280幾瓦,誰又知道這個數字是 LT 20分鐘後的數據呢?
所以,用這種方式想了之後,就很認份的熱了 15分鐘的身,開始測 FTP了...
一開始先不要全開,我先用 227瓦(上次20分鐘的數據)騎個幾分鐘,稍微掌握了訣竅,發現可以再加力,就一直加力騎上去。
迴轉速我是固定在80左右,太重踩不動提早造成肌肉疲勞,太高迴轉容易爆心跳,再輔助打開 iphone,把一些 kkbox上的舞曲拿出來放增加踩踏意願,還蠻有用的...
附帶一提:最近覺得喜歡聽魔力紅的糖中毒 XD
你想看看,一首糖中毒3分55秒,聽個兩次,時間很快就過了,平常踩訓練台都不怎麼聽歌,看電視的,大概只有測 FTP才有用吧...
最後,20分鐘的 FTP如下:
238瓦,比上次進步了 11瓦,CP60則是 216瓦-->226瓦,我一向都是用 CP20的數據乘 0.95的,雖然很多人都說你一小時絕對騎不出這個瓦數,so what? FTP對我來說是用來配速與訓練的工具,再高再低騎不騎的到是一回事,大家都這麼算的嘛...(攤手)。
最後,我在我的 FB上留言:我不能讓我的訓練台教練丟臉...
當然內情是什麼,只有我知道,這個訓練台課表有一些人看了覺得沒用,不過我是覺得有用,可是我也不想辯解什麼,就讓時間來證明吧...。
先自己慶祝一下 CP20的推力比終於來到 4.57了...。
下個月再見(昏倒)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
GARMIN Forerunner 235,真的不用再綁心跳帶了
一直不喜歡綁心跳帶,所以在訓練台上除非是做 LT或是 Vo2 Max的課程(我怕我會在訓練台上暴斃),不然都不會綁心跳帶在身上,甚至我連聯賽都沒綁就純憑功率計參賽了。
之前曾入手一個 Rhythm+ 手腕型心跳(當然現在還是在啦),就是看上它可以綁在手上,用光學模式就可以讀取心跳,不過它是有缺點的...
以下是在 PTT的文章(我自己的,貼一下)
三月多買的手腕式心跳帶,壞了
怎麼充電都充不了(燈一直亮,充好理論上會自已熄),
戴上沒多久就偵測不到心跳,有時根本抓不到
想說一個快3000元的東西,幸好還在保固內就送修了,上官網填了保固單
10/1 日送出表單... 10/6日收到一封信,希望我把商品寄回去處理(這...)
10/15日回信說已經收到了,大約5-7工作天答覆(印象中我不是用鴿子寄的啊)
10/26日把新品寄回...
廠方建議是:建議使用心跳帶時 wifi要關掉,也會因為心跳帶與手機位置有劇烈位移
導致藍牙不穩的問題也是有可能
呃... 我只是想跟他說,我只是用類似 garmin 810的接收器,配合 ant+啊...
從頭到尾我都沒用手機與藍芽啊...
雖然是拿到一個新品了,不過也讓我了解為何 garmin在台灣有無敵的優勢了 orz
之前曾入手一個 Rhythm+ 手腕型心跳(當然現在還是在啦),就是看上它可以綁在手上,用光學模式就可以讀取心跳,不過它是有缺點的...
那就是:售後服務的問題...
三月多買的手腕式心跳帶,壞了
怎麼充電都充不了(燈一直亮,充好理論上會自已熄),
戴上沒多久就偵測不到心跳,有時根本抓不到
想說一個快3000元的東西,幸好還在保固內就送修了,上官網填了保固單
10/1 日送出表單... 10/6日收到一封信,希望我把商品寄回去處理(這...)
10/15日回信說已經收到了,大約5-7工作天答覆(印象中我不是用鴿子寄的啊)
10/26日把新品寄回...
廠方建議是:建議使用心跳帶時 wifi要關掉,也會因為心跳帶與手機位置有劇烈位移
導致藍牙不穩的問題也是有可能
呃... 我只是想跟他說,我只是用類似 garmin 810的接收器,配合 ant+啊...
從頭到尾我都沒用手機與藍芽啊...
雖然是拿到一個新品了,不過也讓我了解為何 garmin在台灣有無敵的優勢了 orz
Garmin大概就是我把東西寄回去,上面寫:它壞了,換一個新的給我,然後它就換新了...
而且速度還蠻快的...
就當我慢慢的死心之後...沒想到 Garmin就推出了今天要介紹的 Forerunner 235這支手錶了
當然,事情還是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因為在01上有人說 235因為是用 Garmin自家的感光技術,所以心跳會飄,我也是掙扎了好久,最後想想...就算是當白老鼠試一下好了,反正這個韌體應該可以改(誰知?)
今天入手馬上就試了一下準確度
和我的Rhythm+ 手腕型心跳帶做了一下比較
(235掛在左手,Rhythm+放在右手)
騎訓練台一小時試看看
我發現,幾乎沒什麼差別,只有非常少的時間突然發現235心跳在100內(數字慢慢變小)
然後好像又突然抓到值一樣,恢復正常
事實上,Rhythm+也會有類似的問題,所以我覺得應該準確度沒有想像中的嚴重
p.s:我是設定每秒一次,是廣播出來給 Ant+裝置用的
戴到第7格,我覺得不會有壓迫感,還蠻好的
話不多說,立刻賣掉我的 920XT三鐵錶(感謝它一年?的貢獻,也由於是 Garmin,二手價賣的還不錯,立刻 24 pchome買了一支粉紅色錶帶的 235回來)
別了...920XT(哭,幸好買家是玩三鐵的,你會更適合他的) |
買來了...先看一下外觀:
Forerunner 235跑錶 |
雖然是說跑錶,但是有支援自行車的速度以及踏頻(沒有功率,但不重要)
包裝裡除了本體錶之外,還有一個替換用的錶帶以及拆卸的工具還有充電線以及說明書,設想的挺周到的。
充電的方式像是個鱷魚夾一樣,夾住錶的本體,比 920稍微不那麼好夾一點,不過夾到會有震動表示開始充電,所以不用太擔心。
是該戴在手上試看看了,其實我除了想拿來錄比賽或訓練台的心跳之外,睡眠時間的心跳也是個重點,它有數據可以顯示靜止心率(Resting Heart Rate),每天早上瞄個一眼這樣,可以了解今天的狀況如何。
原廠是建議要把錶帶弄緊,最好把錶鬆開時會有個印子,我是弄到第 7格,已經習慣戴錶了,再加上 Garmin似乎有對錶帶有做特殊處理,所以戴起來並沒有什麼壓迫感。(把 920賣掉那幾天,左手空空的反而覺得不太習慣)
要來試最重要的心率廣播功能了,這個原廠紙本的說明書並沒有寫, Garmin後來才加進來的,是有這個功能的,我還特別看了說明書才下手買的,不然買錯可能糗了。
好的,開始來試這個功能了...在心率頁面長按上鍵,就會有選項可以選,除了把心率關掉之外,就是下面這張圖:
接下來,按下右上角的確認鍵,就變身成廣播模式了:
廣播模式 |
這時就可以用支援任何 ANT+的機器來讀取了,我是用 Pioneer的錶頭來測試:
成功了,順利抓到,當然, WattBike以及 usb的 ANT+都順利的抓到了,看來只為了這個功能而買了一支錶似乎是大費周張了,不過我是傾向買手錶而不是買手環啦,雖然新版的 Garmin手環也有心率廣播的功能,但是手錶面積畢竟是比較大的。
今天特別測試了一下準確度,以下是我在 Mobile01的回文:
和我的Rhythm+ 手腕型心跳帶做了一下比較
(235掛在左手,Rhythm+放在右手)
騎訓練台一小時試看看
我發現,幾乎沒什麼差別,只有非常少的時間突然發現235心跳在100內(數字慢慢變小)
然後好像又突然抓到值一樣,恢復正常
事實上,Rhythm+也會有類似的問題,所以我覺得應該準確度沒有想像中的嚴重
p.s:我是設定每秒一次,是廣播出來給 Ant+裝置用的
戴到第7格,我覺得不會有壓迫感,還蠻好的
外號脆瓜,其實沒人知道為什麼,只有我自己知道,因為老婆當年喜歡QOO,所以我都叫她小Q,與Q搭配的就是脆,又脆又Q的意思,所以我就叫脆瓜...是這麼來的,哈哈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年度訓練回顧與心得
今年快過完了,「回顧一下年度訓練回顧與心得」,來個自我檢討吧。
基本上就是一個一成不變的「訓練台之日」。
自行車訓練聖經的喬.福瑞曾說,進入自行車前三年都還是初學者,今年是我的第二年,所以我稟持著先打底的方式進行訓練。
由於工作的關係(講師),不但很常早上 9:00上課到晚上 10:00,很多時後連六日都要上課,但每次聽到別人說「說沒有時間是騙人的」,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反駁,總而言之,忙起來是真的沒什麼時間,回家就只想睡覺了。
所以最後選擇「只上訓練台」的訓練方式,排除所有外騎,就專心在訓練台上練習,若有少數時間外騎則完全是為了交朋友,不會刻意拉強度(是真的)。
而且有鑑於深夜訓練台會搞到晚上睡不著,以及最近沒抽到附近停車位的籤,必需把車停在紅線區,所以開始進行「晨間訓練台」活動:
大概是這樣子的:
早上4點起床,開始準備吃早餐喝豆漿,穿車衣車褲東摸西摸到 4點快半,上訓練台,看今天要練的主題,為了避免無聊,把 Zwift開著,有畫面感覺比較不無聊,踩到大概 6點左右,洗車衣、洗澡、喝乳清蛋白、冰敷結束一天的訓練,7點15準備救我停在紅線的愛車,送老婆或自己上班,這樣就沒法抱怨時間不夠的問題了。
今年的目標都在 A級登山賽事,主要是A.思源埡口聯賽、B.武嶺盃以及C.塔塔加聯賽,現在我的已經體認自己是一個長坡型的登山賽選手,那種什麼平路啦、繞圈啦、短坡已經不適合我了,盡量以不浪費錢為主,專攻長上坡賽事。
訓練課程主要吃「5周增加20W」的課程,因為自覺長程有氧可以打很久,但如何增加瓦數,延長 tempo功率能夠打的時間才是重點,以去年來說,武嶺盃全部平均功率因為後面氣力放盡,或是高海拔等因素,使得平均瓦數是不可思議的 130幾 W,不過也說明一件事,就是一但超過負荷的時間,功率下降的速度會非常驚人。
至於這個 5周增加 20W的課程到底有沒有用呢,其實我個人認為是有用的,它的內容是我目前唯一在忙碌時間可以持續打的,一周的時數不超過 10小時,慢慢一點點的累積成效還是有的。
自行車聖經有訓練十誡,目前大概完成:
1.適度的訓練
2.連貫的訓練
3.充分的休息
4.有計劃地訓練
5.不要經常跟團隊訓練
8.相信你的訓練
9.對目標的承諾
以我的課表而言,一周休息2天,大概的 TSS是 500左右,還算可以接受的值,雖然不像一些神人一周都搞個 700 以上,連續幾個月,不過以前幾乎不想休息嚐到苦果後,目前對於休息就抱持著相當接受的態度。
在武嶺盃以及塔塔加前,因為某些原因,所以都是不斷的在訓練台上和緩或是打 tempo功率,曾經有幾天是心跳不超過120的減脂騎法(因為那時腿有點酸),看 WKO+的 PMC圖,看起來中間好像休了一長段。
不過登山賽前會先去探路,擬定作戰策略是我個人覺得優點的地方,我只能把自已當成一個智慧型的自行車手,在功率輸人一大截的情況下,如何在賽中準確的把事先規劃的戰術完美執行才是成功關鍵。
思源埡口比賽時只探了一次路,還沒有記錄大概什麼路段要配多少功率,只大概認為用 80% FTP應該可以騎完,結果當天天氣太熱,在南山後就雙腿抽筋,勉強支撐回終點,平均 FTP沒有 80%。
到了武嶺盃就改變戰術,前三個星期每星期去一次武嶺,測試各種不同的騎法,最後得到總平均功率介於 75%FTP的結論,以及人止關前不超過70% FTP,最後武嶺盃以 77% FTP騎完。
而到了塔塔加,因為摔車受傷,只去探了一次路,但這次不以總平均 FTP%來分配功率,改用每小時來分配,我每小時按一次 lap,知道我的 FTP%分別是 81、90、85、80,在比賽時就是按照這樣的功率分配騎完塔塔加。
思源埡口M40分組排名(21/55)時間2:53:34
武嶺盃 M40分組排名(17/233)時間:3:28:39
塔塔加 M40分組排名(14/119)時間:3:24:30
今年算有達成我的目標(武嶺、塔塔加在3小時半以內,聯賽分組 15以內),明年就繼續努力了。
一成不變 |
自行車訓練聖經的喬.福瑞曾說,進入自行車前三年都還是初學者,今年是我的第二年,所以我稟持著先打底的方式進行訓練。
由於工作的關係(講師),不但很常早上 9:00上課到晚上 10:00,很多時後連六日都要上課,但每次聽到別人說「說沒有時間是騙人的」,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反駁,總而言之,忙起來是真的沒什麼時間,回家就只想睡覺了。
所以最後選擇「只上訓練台」的訓練方式,排除所有外騎,就專心在訓練台上練習,若有少數時間外騎則完全是為了交朋友,不會刻意拉強度(是真的)。
而且有鑑於深夜訓練台會搞到晚上睡不著,以及最近沒抽到附近停車位的籤,必需把車停在紅線區,所以開始進行「晨間訓練台」活動:
大概是這樣子的:
早上4點起床,開始準備吃早餐喝豆漿,穿車衣車褲東摸西摸到 4點快半,上訓練台,看今天要練的主題,為了避免無聊,把 Zwift開著,有畫面感覺比較不無聊,踩到大概 6點左右,洗車衣、洗澡、喝乳清蛋白、冰敷結束一天的訓練,7點15準備救我停在紅線的愛車,送老婆或自己上班,這樣就沒法抱怨時間不夠的問題了。
今年的目標都在 A級登山賽事,主要是A.思源埡口聯賽、B.武嶺盃以及C.塔塔加聯賽,現在我的已經體認自己是一個長坡型的登山賽選手,那種什麼平路啦、繞圈啦、短坡已經不適合我了,盡量以不浪費錢為主,專攻長上坡賽事。
訓練課程主要吃「5周增加20W」的課程,因為自覺長程有氧可以打很久,但如何增加瓦數,延長 tempo功率能夠打的時間才是重點,以去年來說,武嶺盃全部平均功率因為後面氣力放盡,或是高海拔等因素,使得平均瓦數是不可思議的 130幾 W,不過也說明一件事,就是一但超過負荷的時間,功率下降的速度會非常驚人。
5周增加20W的訓練台課程,持續在打 |
自行車聖經有訓練十誡,目前大概完成:
1.適度的訓練
2.連貫的訓練
3.充分的休息
4.有計劃地訓練
5.不要經常跟團隊訓練
8.相信你的訓練
9.對目標的承諾
以我的課表而言,一周休息2天,大概的 TSS是 500左右,還算可以接受的值,雖然不像一些神人一周都搞個 700 以上,連續幾個月,不過以前幾乎不想休息嚐到苦果後,目前對於休息就抱持著相當接受的態度。
最近稍微加重了一點點量...但 TSS639.9是我最多的一周 |
在武嶺盃以及塔塔加前,因為某些原因,所以都是不斷的在訓練台上和緩或是打 tempo功率,曾經有幾天是心跳不超過120的減脂騎法(因為那時腿有點酸),看 WKO+的 PMC圖,看起來中間好像休了一長段。
嗯... |
不過登山賽前會先去探路,擬定作戰策略是我個人覺得優點的地方,我只能把自已當成一個智慧型的自行車手,在功率輸人一大截的情況下,如何在賽中準確的把事先規劃的戰術完美執行才是成功關鍵。
思源埡口比賽時只探了一次路,還沒有記錄大概什麼路段要配多少功率,只大概認為用 80% FTP應該可以騎完,結果當天天氣太熱,在南山後就雙腿抽筋,勉強支撐回終點,平均 FTP沒有 80%。
到了武嶺盃就改變戰術,前三個星期每星期去一次武嶺,測試各種不同的騎法,最後得到總平均功率介於 75%FTP的結論,以及人止關前不超過70% FTP,最後武嶺盃以 77% FTP騎完。
而到了塔塔加,因為摔車受傷,只去探了一次路,但這次不以總平均 FTP%來分配功率,改用每小時來分配,我每小時按一次 lap,知道我的 FTP%分別是 81、90、85、80,在比賽時就是按照這樣的功率分配騎完塔塔加。
思源埡口M40分組排名(21/55)時間2:53:34
武嶺盃 M40分組排名(17/233)時間:3:28:39
塔塔加 M40分組排名(14/119)時間:3:24:30
今年算有達成我的目標(武嶺、塔塔加在3小時半以內,聯賽分組 15以內),明年就繼續努力了。
外號脆瓜,其實沒人知道為什麼,只有我自己知道,因為老婆當年喜歡QOO,所以我都叫她小Q,與Q搭配的就是脆,又脆又Q的意思,所以我就叫脆瓜...是這麼來的,哈哈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最後的訓練拚圖--訓練神器 WattBike
終於,我也走到了這麼一天,在漫長的等待之後,昨天下午高菖的朋友問我:明天可以
把 WattBike送到你家嗎?
等了快三個月的訓練神器(9月5日下訂,11月26日送到),終於可以開箱了。
說真的,我只能說這時間真的剛好,因為太早來,我早晚都有課還真的沒法送,剛好昨天我的課告一段落,加上訓練台的課表今天是休息日,再加上家門口裝潢以及做下水道工程都做完了門口沒車擋路(因為本體50公斤),今天簡直是個天衣無縫的日子啊!
話不多說,先來看一下這台機器的全身照:
阿No,我說...這個不就是一台飛輪車嗎?有這麼誇張稱為訓練神器嗎?
基本上,它的外表是一台飛輪車沒錯,但實際上又有些不同。
首先,它可以把公路車的配置移植過來,像今天是高菖的黃教練親自過來安裝(感動),把我的車子的數據移植過來,讓我騎 WattBike,宛如騎自己的公路車一般。
另外,它不像一般的飛輪車有慣性,它的騎乘感就和自行車一樣,主要是它有風阻與磁阻兩大系統,不騎不會動,騎了也不一定會動...
風阻系統在左手側,1~10的風阻,10的風阻效果最強,抽車時可以切換一下。
位於右手側的磁阻系統,數字愈大阻力愈強,7號阻力大到根本我踩不動。
WattBike上配有功率計,號稱和 SRM之間的差距相當小,並且...不需要校正,工廠出廠已經設定好了,就騎就對了。
原本的坐墊,我已經改成捷安特前傾型坐墊,踏板也不用原先的狗嘴套而是用 Dura Ace的卡踏(完成度百分之一百)。
WattBike上的功率計以及迴轉速都是支援 Ant+的,所以當然可以玩 Zwift,今天拿到貨後,就一直研究這個,也上去踩了一個小時試看看,沒問題,我的 Pioneer碼錶也收的到,那就不用麻煩了,還是用我原來慣常的方式將騎車資訊藉由 Pioneer搜集就好,不用特別再學新的上傳方式,只要專心的看著 Zwift的畫面,或是 Polar圖就好了。
WattBike另一點強的地方在於它的軟體,有很多種分析工具, Polar圖是其中的一個,你可以邊騎邊看看自己的左右腿平衡之外,也可以看一下 Polar圖畫出來的圖型。
上圖是我畫出來的圖型,像個花生一樣,據官網所說,大多數有訓練的人畫出來就像是個花生,愈強的高手凹陷會愈少。
我的左右腿在 Pioneer的訓練下,算是比較平衡出力了,在此感謝 Pioneer功率計這一陣子的指導(跪)。
此外, WattBike的面板上有很多的 Workout可供測試,下次測 FTP我就來用 WattBike來測,下圖是我今天測的 3分鐘盡全力的瓦數, 平均283瓦,推力比 5.44。
說到這個面板,它可以外接電源充電,但是最主要是由人體發電,也就是你踩台子時他會利用你的瓦數幫面板充電,看了我都傻眼了...原來這個機器這麼早就有這麼先進的設備啊。
而剛好它的手把有休息把,這對練功的人還蠻重要的,有時在訓練台上很累想用休息把的姿勢騎會比較舒服,功率也比較能出來,但是畢竟我的公路車沒有休息把, WattBike的造型有,那實在太好了(大心)。
也不需要什麼止汗帶什麼東西的,因為非常好清也沒有什麼零件是像公路車有鍊條之類的,怕汗會滴在上面,反正就滴一滴,騎完再擦就好。
倒是很多人看到了照片,還以為這是 Giant公司出品的訓練台呢...其實不是啦,這家是位在英國的公司,以前根本很少人會買這台來台灣騎,因為因緣際會被捷安特代理進來了,雖然官網上的紅色好像很霸氣,不過有 Giant印在上面也感覺很親切啦!
(話說回來,現在才發現這台就是幫我 fitting公路車的訓練台啊...)
脆瓜城主今年給你的最後的訓練神器,也是最後一塊拚圖,剩下的...就看你的造化了。
還是老話一句,是該開始練車了(習慣的結語)。
把 WattBike送到你家嗎?
等了快三個月的訓練神器(9月5日下訂,11月26日送到),終於可以開箱了。
說真的,我只能說這時間真的剛好,因為太早來,我早晚都有課還真的沒法送,剛好昨天我的課告一段落,加上訓練台的課表今天是休息日,再加上家門口裝潢以及做下水道工程都做完了門口沒車擋路(因為本體50公斤),今天簡直是個天衣無縫的日子啊!
話不多說,先來看一下這台機器的全身照:
WattBike全身照 |
阿No,我說...這個不就是一台飛輪車嗎?有這麼誇張稱為訓練神器嗎?
基本上,它的外表是一台飛輪車沒錯,但實際上又有些不同。
首先,它可以把公路車的配置移植過來,像今天是高菖的黃教練親自過來安裝(感動),把我的車子的數據移植過來,讓我騎 WattBike,宛如騎自己的公路車一般。
另外,它不像一般的飛輪車有慣性,它的騎乘感就和自行車一樣,主要是它有風阻與磁阻兩大系統,不騎不會動,騎了也不一定會動...
左邊是風阻系統 |
右邊是磁阻系統 |
WattBike上配有功率計,號稱和 SRM之間的差距相當小,並且...不需要校正,工廠出廠已經設定好了,就騎就對了。
原本的坐墊,我已經改成捷安特前傾型坐墊,踏板也不用原先的狗嘴套而是用 Dura Ace的卡踏(完成度百分之一百)。
自從在網誌介紹完此坐墊後,你愛他都不見拆車品了...被朋友抱怨了一番... |
Dura Ace卡踏,你值得這台機器的。 |
真的很剛好,前面剛好可以放下我的 Pioneer碼表,完全搭配啊。 |
WattBike鼎鼎有名的 Polar圖,這個是我的。 |
上圖是我畫出來的圖型,像個花生一樣,據官網所說,大多數有訓練的人畫出來就像是個花生,愈強的高手凹陷會愈少。
要做到傑出車手,還有很長一段路啊...嘆 |
此外, WattBike的面板上有很多的 Workout可供測試,下次測 FTP我就來用 WattBike來測,下圖是我今天測的 3分鐘盡全力的瓦數, 平均283瓦,推力比 5.44。
今天測的三分鐘平均 Workout,表現還算可以,之前測 270。 |
而剛好它的手把有休息把,這對練功的人還蠻重要的,有時在訓練台上很累想用休息把的姿勢騎會比較舒服,功率也比較能出來,但是畢竟我的公路車沒有休息把, WattBike的造型有,那實在太好了(大心)。
終於有休息把了。 |
也很貼心的弄個水壺架可以放水壺。 |
GIANT ?? |
(話說回來,現在才發現這台就是幫我 fitting公路車的訓練台啊...)
我叫 WattBike。 |
還是老話一句,是該開始練車了(習慣的結語)。
外號脆瓜,其實沒人知道為什麼,只有我自己知道,因為老婆當年喜歡QOO,所以我都叫她小Q,與Q搭配的就是脆,又脆又Q的意思,所以我就叫脆瓜...是這麼來的,哈哈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范老師的功率計新選擇- Pioneer
雖然是不意外,但是不自覺得和范老師一樣都是 SRM與 Pioneer兩個功率計在手的男人。
(雖然我早發現了一年多,得意 ^^)
之前在 Pioneer預購時,我就發表了網誌來說明為何要選擇 Pioneer而不是 SRM (雖然我最後也有買 SRM),主要在它的:
1.更換電池容易
2.可以測雙腿分別的踩踏效率
3.價錢比 SRM少一半左右(現在又更便宜了,還有搭配各種不同方案,什麼雙腿賣或只賣左腿,或只賣右大盤的,千變萬化,不含錶頭也有在內,不過個人建議 Pioneer的錶頭要買,就是因為這個錶頭讓我目前還沒有理由換 PC8)
4.日本製造(不能選德意志帝國,就選日本帝國吧...台灣人對這兩個國家所做的東西還是蠻有信心的)
買回來之後,又加上了一個優點:
5.在台灣有維修分點,有問題回廠修大概 1個星期左右,之前有出保的經驗, Pioneer與 SRM同時壞掉, Pioneer一個星期回來, SRM一個半月 orz)
還有以下不知道算不算是優點?
6.升級韌體頻率很快。
像最近,一連升了好幾次韌體,據說 12月將會把錶頭的界面支援中文(應該在台灣賣的不錯吧,最近又有范老師的加持)...
但不得不抱怨它的功率計本體的韌體升級真的要碰運氣,不但必需把錶頭與功率計本體擺的像如下一樣:
升級過程還有可能會失敗,重覆好幾次讓人感到困擾 orz
像這兩次的功率計升級就是這樣,至少失敗了 50幾次,每次看到這個畫面就有點頭痛:
一腿完整升級大概要50分鐘,右腿最難,好不容易看到 %是 68%,就給你出錯...幸好最後是升級完了,不然沒升級完功率計沒法用啊...
目前儼然 Pioneer功率計也成為了新升起來的新星,即便我測 FTP還是 SRM(XD)。
不過目前試過的功率計, SRM與 Pioneer的功率計模式都會有功率爆衝的情況(例如突然出現幾千瓦),而 Pioneer的雙腿模式則是沒有出現...
看起來功率計都似乎都有類似的問題啊 orz
外號脆瓜,其實沒人知道為什麼,只有我自己知道,因為老婆當年喜歡QOO,所以我都叫她小Q,與Q搭配的就是脆,又脆又Q的意思,所以我就叫脆瓜...是這麼來的,哈哈
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捷安特CONTACT SLR Forward前傾型坐墊
最近一直為坐墊的事苦惱
因為我想在訓練台坐久一點,無奈我漸漸覺得我的 SQ-Lab已經有點不符我的需求了
雖然武嶺,塔塔加也都可以在上面坐三個多小時,but訓練台畢竟是比較無聊的一個場所
有時卡在那個點不對,該邊還長出了一顆小痘痘超痛的(有經驗的就知道我在說什麼)
後來無意之中在科學怪人的 FB上看到他借了一款捷安特的坐墊回來試坐,聽起來是很好坐的樣子,也讓我想要去高菖借回來試坐看看。
照例,在高菖先踩一分鐘訓練台用來確定我的金剛屁屁是哪種類型的座墊,結果出爐,我是前傾式的...登稜,前傾式的測試坐墊目前沒有...
抱著孤且一試的心態,直接就下訂了(豪氣)
很快就到貨了...比 SQ-Lab還要窄一點,難道我是萬能臀嗎?適用各種寬度的坐墊?
為了這個坐墊,還裁管了 3mm,因為新的坐墊比較高(isp要裁管,心痛啊,你懂的)...
試用心得:贊!
捷安特超高 C/P值好物出現,這款座墊真的好坐,雖然一開始覺得好像有點硬,但實際上剛好滿足屁股的那個點,甚至...可以不穿車褲都好坐,而且價格便宜(碳弓 180g)。
難怪只要有人賣拆車品,在你愛他幾乎是秒殺。
從家裡騎車到公司...穿一般的西裝褲,騎了一個小時也不覺得屁屁不舒服。
誠心的介紹給各位,我的 F8以及 WattBike也要來換座墊了。
(不過還是建議如果能先試坐是最好不過了,本人性子較急,直接訂是冒險了點)
因為我想在訓練台坐久一點,無奈我漸漸覺得我的 SQ-Lab已經有點不符我的需求了
雖然武嶺,塔塔加也都可以在上面坐三個多小時,but訓練台畢竟是比較無聊的一個場所
有時卡在那個點不對,該邊還長出了一顆小痘痘超痛的(有經驗的就知道我在說什麼)
後來無意之中在科學怪人的 FB上看到他借了一款捷安特的坐墊回來試坐,聽起來是很好坐的樣子,也讓我想要去高菖借回來試坐看看。
在功率界誰不知道科學怪人的名號?他說好坐我也想試看看 |
抱著孤且一試的心態,直接就下訂了(豪氣)
和 SQ-Lab的寬度比較 |
很快就到貨了...比 SQ-Lab還要窄一點,難道我是萬能臀嗎?適用各種寬度的坐墊?
為了這個坐墊,還裁管了 3mm,因為新的坐墊比較高(isp要裁管,心痛啊,你懂的)...
試用心得:贊!
捷安特超高 C/P值好物出現,這款座墊真的好坐,雖然一開始覺得好像有點硬,但實際上剛好滿足屁股的那個點,甚至...可以不穿車褲都好坐,而且價格便宜(碳弓 180g)。
難怪只要有人賣拆車品,在你愛他幾乎是秒殺。
從家裡騎車到公司...穿一般的西裝褲,騎了一個小時也不覺得屁屁不舒服。
誠心的介紹給各位,我的 F8以及 WattBike也要來換座墊了。
(不過還是建議如果能先試坐是最好不過了,本人性子較急,直接訂是冒險了點)
外號脆瓜,其實沒人知道為什麼,只有我自己知道,因為老婆當年喜歡QOO,所以我都叫她小Q,與Q搭配的就是脆,又脆又Q的意思,所以我就叫脆瓜...是這麼來的,哈哈
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Hyperice極效冰敷袋(膝蓋)入荷
選手最怕的是,莫過於受傷了,所以自從去年搞了一日雙塔把自己的腿搞壞後,就一直很在意有關受傷的問題,除了上訓練台控制 TSS儘量避免不必要的外騎之外,騎完之後還得補充乳清蛋白以及拉筋你就看我多小心...
不過在偶爾的時間,把家裡冰庫裡的冰袋拿出來放在腿上... 阿嘶~~~騎完車之後的爽感就來了...久而久之發現腿有比較不酸,好像變的比較威說...
後來查了一下,確實冰敷這個動作可以減少組織發炎,以及使肌肉維持在健康狀態,好冰敷,不做嗎?
然後就上網尋找了一下冰敷袋...一搜尋不得了,映入眼前的 Hyperice就出現...安娘喂,膝蓋款的一個要價3500多元,買不下手,但是感覺實在很高級,就把它放在購物車裡兩個禮拜一直結不了帳。
後來結帳的關鍵在摔車完後,想說還是及時行樂好了...該買的買一下,就買了一個膝蓋版的以及「人造冰」回來研究研究(我在瘋三鐵買的,兩個一起買有比較便宜)
非常有質感的盒子...以及一大筒的人造冰。
人造冰要放在冰庫12小時再拿出來用,摸起來有點像蒟蒻軟軟的,不過我只用過一次就沒再用了,因為從冰敷袋中倒回來感覺會有耗損,看起來不是可以重複使用1萬年的樣子,每倒回一點就會感覺少了一點,所以後來還是決定...用製冰盒來製冰算了。
本體其實就是一個袋子和固定冰敷袋的東西,設計的這麼高級這麼有質感然後要賣這麼多錢是要屎喔... orz...
它的優點是置入冰塊後(不能放水置入冰庫),固定好膝蓋,按下神奇按鈕,就會聽到「咻~~」的洩氣聲,按鈕會把冰袋中的空氣洩出來使得冰敷袋更貼緊你的膝蓋。
but...他的缺點是,如果你不是使用人造冰,而是使用一般冰塊的話,冰塊會融化所以有水,你按下洩氣按鈕會順便把水釋放出來,這時我才明白,為什麼要搭配人造冰的原因了,因為人造冰沒有水份的關係。
試用了一陣子還不錯,只是只有一腿,還有輪流冰敷實在有點花時間...因為我習慣先冰膝蓋,冰完再冰大腿。
只是一個要3500多元,實在買不下手,所以第二個冰敷袋又在購物車躺了一個月...
後來因為拜早上晚上都有課之賜,想要快點把冰敷的工作完成,所以還是買了第二個:
好了,你的人生已經完整了,搞到後來練車完要做的工作是愈來愈多了...
不過是真的對腿的幫助蠻大的。
不過在偶爾的時間,把家裡冰庫裡的冰袋拿出來放在腿上... 阿嘶~~~騎完車之後的爽感就來了...久而久之發現腿有比較不酸,好像變的比較威說...
後來查了一下,確實冰敷這個動作可以減少組織發炎,以及使肌肉維持在健康狀態,好冰敷,不做嗎?
然後就上網尋找了一下冰敷袋...一搜尋不得了,映入眼前的 Hyperice就出現...安娘喂,膝蓋款的一個要價3500多元,買不下手,但是感覺實在很高級,就把它放在購物車裡兩個禮拜一直結不了帳。
後來結帳的關鍵在摔車完後,想說還是及時行樂好了...該買的買一下,就買了一個膝蓋版的以及「人造冰」回來研究研究(我在瘋三鐵買的,兩個一起買有比較便宜)
非常有質感的盒子...以及一大筒的人造冰。
人造冰要放在冰庫12小時再拿出來用,摸起來有點像蒟蒻軟軟的,不過我只用過一次就沒再用了,因為從冰敷袋中倒回來感覺會有耗損,看起來不是可以重複使用1萬年的樣子,每倒回一點就會感覺少了一點,所以後來還是決定...用製冰盒來製冰算了。
本體其實就是一個袋子和固定冰敷袋的東西,設計的這麼高級這麼有質感然後要賣這麼多錢是要屎喔... orz...
它的優點是置入冰塊後(不能放水置入冰庫),固定好膝蓋,按下神奇按鈕,就會聽到「咻~~」的洩氣聲,按鈕會把冰袋中的空氣洩出來使得冰敷袋更貼緊你的膝蓋。
but...他的缺點是,如果你不是使用人造冰,而是使用一般冰塊的話,冰塊會融化所以有水,你按下洩氣按鈕會順便把水釋放出來,這時我才明白,為什麼要搭配人造冰的原因了,因為人造冰沒有水份的關係。
試用了一陣子還不錯,只是只有一腿,還有輪流冰敷實在有點花時間...因為我習慣先冰膝蓋,冰完再冰大腿。
只是一個要3500多元,實在買不下手,所以第二個冰敷袋又在購物車躺了一個月...
後來因為拜早上晚上都有課之賜,想要快點把冰敷的工作完成,所以還是買了第二個:
好了,你的人生已經完整了,搞到後來練車完要做的工作是愈來愈多了...
不過是真的對腿的幫助蠻大的。
外號脆瓜,其實沒人知道為什麼,只有我自己知道,因為老婆當年喜歡QOO,所以我都叫她小Q,與Q搭配的就是脆,又脆又Q的意思,所以我就叫脆瓜...是這麼來的,哈哈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寫給子健--如何瘦身...(這和騎車也是有關的)
最近我的 FB好友子健,問了我一個問題...
要如何瘦身?
淦,其實他明明也不胖,58公斤(屌打很多人)...但是他想要瘦到 55公斤,不過奇怪的是,量體脂是20%...
這好像有點異常。
其實不管怎麼瘦身都要搭配運動才比較有效果,而且瘦身其實不怎麼困難,難的是維持。
也就是說,維持身材其實是一種生活習慣,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體重不會因為你一天的大吃而突然變胖,也不會因為你一天的少吃而突然變瘦,這個都是日積月累下來的 ,所以你如果要想瘦,要想短期間得到成效可能有辦法,但長期維持比較重要啊。
要如何瘦身?
淦,其實他明明也不胖,58公斤(屌打很多人)...但是他想要瘦到 55公斤,不過奇怪的是,量體脂是20%...
這好像有點異常。
其實不管怎麼瘦身都要搭配運動才比較有效果,而且瘦身其實不怎麼困難,難的是維持。
也就是說,維持身材其實是一種生活習慣,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體重不會因為你一天的大吃而突然變胖,也不會因為你一天的少吃而突然變瘦,這個都是日積月累下來的 ,所以你如果要想瘦,要想短期間得到成效可能有辦法,但長期維持比較重要啊。
我大概列了幾個原則,只要照著作,應該就能夠變瘦了:
1.早餐一定要吃,最好 8點前吃:這點無需多說,早餐很重要,一定要吃,不管你想吃什麼,就是要吃,而且愈早吃愈好(我抓8點前,但能 7點前吃最好)我對食物並不會開菜單,什麼早上水煮蛋一顆,青菜一片之類的!蠢!開這些菜單你最好是可以做的下去,而且我最不喜歡什麼東西都要去油或水煮,之前看蔡依林的減肥方式,我只能說...我都沒做,但我還是很瘦。
2.一天只能飽一餐:看你想飽哪一餐,是要吃飽,覺得肚子有飽足感那種。我有時選中午吃飽,有時選晚上吃飽,像我等下要去吃錢都小火鍋,如果你三餐都吃飽那就很抱歉了...瘦的比較慢,甚至就是維持而以。
3.晚餐 6點前吃:有人說,過午不食,這個你最好可以忍的住,結果在宵夜破功,有意義嗎?沒有...晚餐愈早吃愈好。
4.不能吃消夜:消夜是肥胖的大敵,結束。
5,一天固定一小時的有氧運動:還是得做運動的,先生!不一定要做什麼激烈運動,有氧運動就好,我一天都會固定運動,有時沒運動就很擔心不是騎車能力變差,而是會變胖。
6,多補充蛋白質:蛋白質製造肌肉,肌肉燃燒能量的能力是脂肪的 5到 7倍,多產生一點瘦肉,可以幫助你加速燃燒。賀寶芙一直要你吃什麼蛋白粉,其實就是蛋白質瘦身法,你平常也可以補充,例如牛與豬肉或雞肉或魚,我做完運動都會喝豆漿配乳清蛋白呢...
7.早睡早起:這是生活習慣,但我不一定做的到 orz
8,正餐外不吃東西或零食:三餐正常吃,其餘東西除了水之外,少碰。
9.多喝水:多喝水有助健康,增加代謝能力,但其實我這點做不太到,我自首 orz。
10.吃些幫助消化的東西:
我自己平常的一天是這樣的:
a.早上四點起床,吃早餐(一個麵包加一杯豆漿)
b.騎訓練台 1到 1個半小時
c.騎完後補充豆漿 350cc+乳清蛋白
d.中午有時吃阿義綜合便當(雞腿+燒肉或排骨+燒肉)
有時喝果汁加奇亞籽
減肥聖品奇亞籽 |
e.晚餐要看中餐吃什麼,中餐吃很飽,晚餐吃果汁配奇亞籽,若中餐是果汁配奇亞籽則晚餐就要吃飽。
結束!
一天就這樣過去了...
外號脆瓜,其實沒人知道為什麼,只有我自己知道,因為老婆當年喜歡QOO,所以我都叫她小Q,與Q搭配的就是脆,又脆又Q的意思,所以我就叫脆瓜...是這麼來的,哈哈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輪組測試] 皇琪實業 狂騎 50測試心得報告
最近轉職做輪組測試員了(並沒有)
而是最近一直在默默關注一家自創品牌的輪組公司「皇琪實業」,他們推出的兩款輪組,分別是「狂騎」33以及「狂騎」50(後來又有前33後50的樣式)。
FB粉絲頁
PC HOME商店街
為什麼我會這麼關注呢?
1.製作輪組的老闆蠻認真的,有自己的一套製輪理念以及測試、售後服務。
2.是全碳的輪組,而且只有管胎版。
3.價格相當親民。
以我這次拿到的「狂騎」50(框高 50mm)為例,價格是26,400元,重量僅 1220公克(不含內外胎,飛輪),已經是一個逼近一級大廠頂級輪組的重量了。
大概就是這樣還算蠻吸引我的,啊很多人就問說你不是已經有 Corima了,幹嘛還買這個輪組?其實 Corima是聯賽專用的輪組,平常練習還是想要來一個練習輪嘛(扭動),而且這個是台灣廠商,如果有問題要維修什麼的都相當方便,不用寄回原廠(法國)有的沒有的,在台灣就可以處理了,好練習輪,不敗嗎?
你如果不想看下面的一堆廢話,我就直接先講心得好了:
這就是最簡短的心得,可以關掉網誌去買了(無誤)。
但是,我想還是有些人想要聽聽更多廢話,雖然這些廢話講完後,結果還是:比賽輪,可以買了...但是有些人就是想聽理由。
好吧,那麼就要開始說明了...(準備好板凳)吧。
不過,在說明之前,我是把「狂騎」50這款輪組和下面兩款做比較:
1. AITAN 50mm輪組
這款是「雷諾胖框」的框體,花鼓為 DT240S的版本,不過我的是 OPEN胎,和圖上是管胎的並不一樣,重量大約是 1500公克,也是我目前的練習輪組,售價大概要 4萬(open好像都比較貴,不知)。
2.Corima 47mm MCC S+,號稱「全地型」聖物的輪組,也是我目前聯賽御用的一款輪組,管胎,重量 1130公克。
好的,這裡也不難發現,為何我喜歡在聯賽使用 Corima,因為它的編法太屌了,鏡頭上超級好看的,甚至我覺得 LW根本視覺效果上完全不行。
不僅如此,我還特別在 Corima上面加裝了...看的懂的就知道是什麼了,價值2萬元。
我是怕有人覺得拿「狂騎」50mm只是打一般的白牌手編輪,有點勝之不武,好吧,那用 Corima比劃一下總可以吧?我可沒有更高階的輪組,如果你看了這篇網誌不服氣,可以借我你認為最好的輪組讓我試,以下是聯絡電話:
...................
我用「狂騎」50騎過兩次,一次是騎行義路到小油坑,另一次就是塔塔加聯賽前一周的模擬考,原本第一次騎行義路到小油坑之後,還要再加碼90公里的路來測試的,但是不幸在北海福座的髮夾彎誤判其彎度,最後發現可能過不了彎最後急煞,後輪滑出導致摔車,輪組被我摔到偏擺,只能送回皇琪請老闆重新處理再測試一番。
我運氣算不錯,時速45公里(其實並不算快,去年阿里山是時速50公里)摔車,車架並沒有任何刮痕,只有皮肉傷以及輪組偏擺而以,所以應該主要受力在輪組上,所以車架並沒有任何事情,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這也是我一直想要尋找練習輪的原因,如果今天是 Corima摔車的話, 10幾萬的東西就這樣摔了不說,要回原廠可能要錢,也要等很久,這點台灣輪組就有這樣的優勢。
摔車了,就不能試車了,所以等休養恢復了一段時間,剛好拿這個輪組去塔塔加模擬考。
再原本是想要試武嶺的,但無奈更早一個星期因為颱風來襲所以取消,所以最後就試塔塔加吧...
其實塔塔加這個地型是還蠻適合「狂騎」這個輪組,因為前面是丘陵地,後段才是爬坡,也算是兩種類型的地型都有測試到。
至於為什麼不用「狂騎」來試平路?
因為我平路差,而且我又不喜歡騎平路,即便是山路,我也要用高框板輪來騎,就只是圖個視覺性的效果,我算還好的了,我有個 FB的車友以前是國手可是用這個來爬山路的,嚇壞我了...
另外,車手身高172,體重 52,所以請不要問我這個輪組「硬不硬」的問題,這個我是沒有辦法回答的,就好像我也無法回答我的 Pinarello Dogma F8與 Giant TCR Adv SL2到底哪個硬,這些我都無法回答,因為當體重輕到一個呈度時,你對於輪組的軟硬或車架的軟硬是沒有什麼感覺的。
因為你的瓦數沒有高到可以試出這些東西。
所以這篇測試文,對一些體重比較重的朋友,不一定會有相同的結果,這個我要先來個免責聲明,免得日後買回去覺得不好用來怪我(其實可以先借測啊,皇琪 FB上有各點的測試輪組可以測試,自己試過比較實在)。
在測試之前,我們先確認一下,除了去年聯賽所使用的 AITAN 50mm是用 F8車架之外,上周練習與今年聯賽車架都是 Giant TCR Adv SL2,飛輪以及使用的外胎如下圖:
就不要再靠盃狂騎的飛輪和外胎都是2級這樣的話了...外胎是原廠給的。
個人的評價認為「狂騎」50是比較適合丘陵地,如果是較為抖的坡(大概是9%以上),就會覺得有點拖了,這個拖是有點像後輪好像沒氣的感覺一樣,有一股力量拉著你,不過這個問題並沒有很嚴重,因為其實我騎 Corima偶爾也覺得有一點拖,當然如果是緩坡則是都沒有這樣的問題。
去年塔塔加因為使用的是 Stages功率計,直接把我有力的左腿數據 X 2,造成相當程度的功率失真,所以去年的數據並不把功率納入進來,而上周練習與比賽都是使用 Pioneer 功率計,所以這個值可以納入一起比較,其結果如下圖:
以這樣的數據來對比一下,分析這三個輪組的優劣:
在此說明,三次都是本人非常盡力的騎車數據,個人在長距離爬坡練習時也能拿出比賽時的水準是眾所周知的,所以不要擔心是否因為不是比賽所以騎的比較保留,並沒有;但比賽當天會比較興奮或是極少數時間在集團中這是有可能的,但因為聯賽大多自己獨推較多,所以可以忽略不計。
另外,這三天的塔塔加天氣都是相當好,但是我沒有辦法控制風速都是相同(強人所難)
所以只能說這三天都是個大好天氣。
再者,拿去年的聯賽來比較,會不會不太公平?這一年也許你進步很多,這樣無法突顯輪組差異?
其實去年塔塔加是我狀態最好的時後, Stages當時的 NP是 230瓦左右(體重58公斤),如果把右腿的功率打個折大概是 205瓦,是過了塔塔加之後跑去騎一日雙塔把腿搞壞打掉重練的,不然那時狀態不錯。
就本圖來看,第一小時大多為平路/丘陵段,這點大家其實表現是差不多的, Corima會看起來多了 1公里多,主要還是因為功率 NP 多了 15W,這 15W一個小時不要小看,可以在丘陵地多跑個1公里算是正常,所以我個人認為在第一小時的丘陵地,打個平分。
我在推想,也許是這次聯賽前面有小小跟到集團,後面有稍微興奮一下,讓功率提升了,也拉了一下間歇,因為 AP 是 173瓦(練習) | 178瓦(比賽),平均功率只多5瓦,但 NP卻多了15瓦,可見中間有拉到間歇所導致的。
而是最近一直在默默關注一家自創品牌的輪組公司「皇琪實業」,他們推出的兩款輪組,分別是「狂騎」33以及「狂騎」50(後來又有前33後50的樣式)。
FB粉絲頁
PC HOME商店街
為什麼我會這麼關注呢?
1.製作輪組的老闆蠻認真的,有自己的一套製輪理念以及測試、售後服務。
2.是全碳的輪組,而且只有管胎版。
3.價格相當親民。
以我這次拿到的「狂騎」50(框高 50mm)為例,價格是26,400元,重量僅 1220公克(不含內外胎,飛輪),已經是一個逼近一級大廠頂級輪組的重量了。
大概就是這樣還算蠻吸引我的,啊很多人就問說你不是已經有 Corima了,幹嘛還買這個輪組?其實 Corima是聯賽專用的輪組,平常練習還是想要來一個練習輪嘛(扭動),而且這個是台灣廠商,如果有問題要維修什麼的都相當方便,不用寄回原廠(法國)有的沒有的,在台灣就可以處理了,好練習輪,不敗嗎?
你如果不想看下面的一堆廢話,我就直接先講心得好了:
這就是最簡短的心得,可以關掉網誌去買了(無誤)。
但是,我想還是有些人想要聽聽更多廢話,雖然這些廢話講完後,結果還是:比賽輪,可以買了...但是有些人就是想聽理由。
好吧,那麼就要開始說明了...(準備好板凳)吧。
不過,在說明之前,我是把「狂騎」50這款輪組和下面兩款做比較:
1. AITAN 50mm輪組
這款是「雷諾胖框」的框體,花鼓為 DT240S的版本,不過我的是 OPEN胎,和圖上是管胎的並不一樣,重量大約是 1500公克,也是我目前的練習輪組,售價大概要 4萬(open好像都比較貴,不知)。
2.Corima 47mm MCC S+,號稱「全地型」聖物的輪組,也是我目前聯賽御用的一款輪組,管胎,重量 1130公克。
好的,這裡也不難發現,為何我喜歡在聯賽使用 Corima,因為它的編法太屌了,鏡頭上超級好看的,甚至我覺得 LW根本視覺效果上完全不行。
滿分的視覺效果輪組 |
我是怕有人覺得拿「狂騎」50mm只是打一般的白牌手編輪,有點勝之不武,好吧,那用 Corima比劃一下總可以吧?我可沒有更高階的輪組,如果你看了這篇網誌不服氣,可以借我你認為最好的輪組讓我試,以下是聯絡電話:
...................
我用「狂騎」50騎過兩次,一次是騎行義路到小油坑,另一次就是塔塔加聯賽前一周的模擬考,原本第一次騎行義路到小油坑之後,還要再加碼90公里的路來測試的,但是不幸在北海福座的髮夾彎誤判其彎度,最後發現可能過不了彎最後急煞,後輪滑出導致摔車,輪組被我摔到偏擺,只能送回皇琪請老闆重新處理再測試一番。
試車結果摔車...殘念 |
這也是我一直想要尋找練習輪的原因,如果今天是 Corima摔車的話, 10幾萬的東西就這樣摔了不說,要回原廠可能要錢,也要等很久,這點台灣輪組就有這樣的優勢。
摔車了,就不能試車了,所以等休養恢復了一段時間,剛好拿這個輪組去塔塔加模擬考。
再原本是想要試武嶺的,但無奈更早一個星期因為颱風來襲所以取消,所以最後就試塔塔加吧...
其實塔塔加這個地型是還蠻適合「狂騎」這個輪組,因為前面是丘陵地,後段才是爬坡,也算是兩種類型的地型都有測試到。
至於為什麼不用「狂騎」來試平路?
因為我平路差,而且我又不喜歡騎平路,即便是山路,我也要用高框板輪來騎,就只是圖個視覺性的效果,我算還好的了,我有個 FB的車友以前是國手可是用這個來爬山路的,嚇壞我了...
三妙大哥...這個 LW板高也太... |
因為你的瓦數沒有高到可以試出這些東西。
所以這篇測試文,對一些體重比較重的朋友,不一定會有相同的結果,這個我要先來個免責聲明,免得日後買回去覺得不好用來怪我(其實可以先借測啊,皇琪 FB上有各點的測試輪組可以測試,自己試過比較實在)。
在測試之前,我們先確認一下,除了去年聯賽所使用的 AITAN 50mm是用 F8車架之外,上周練習與今年聯賽車架都是 Giant TCR Adv SL2,飛輪以及使用的外胎如下圖:
就不要再靠盃狂騎的飛輪和外胎都是2級這樣的話了...外胎是原廠給的。
本次測試主角 |
搭配 TCR Adv SL2 |
去年塔塔加因為使用的是 Stages功率計,直接把我有力的左腿數據 X 2,造成相當程度的功率失真,所以去年的數據並不把功率納入進來,而上周練習與比賽都是使用 Pioneer 功率計,所以這個值可以納入一起比較,其結果如下圖:
輪組測試里程/功率圖 |
以這樣的數據來對比一下,分析這三個輪組的優劣:
在此說明,三次都是本人非常盡力的騎車數據,個人在長距離爬坡練習時也能拿出比賽時的水準是眾所周知的,所以不要擔心是否因為不是比賽所以騎的比較保留,並沒有;但比賽當天會比較興奮或是極少數時間在集團中這是有可能的,但因為聯賽大多自己獨推較多,所以可以忽略不計。
另外,這三天的塔塔加天氣都是相當好,但是我沒有辦法控制風速都是相同(強人所難)
所以只能說這三天都是個大好天氣。
再者,拿去年的聯賽來比較,會不會不太公平?這一年也許你進步很多,這樣無法突顯輪組差異?
其實去年塔塔加是我狀態最好的時後, Stages當時的 NP是 230瓦左右(體重58公斤),如果把右腿的功率打個折大概是 205瓦,是過了塔塔加之後跑去騎一日雙塔把腿搞壞打掉重練的,不然那時狀態不錯。
就本圖來看,第一小時大多為平路/丘陵段,這點大家其實表現是差不多的, Corima會看起來多了 1公里多,主要還是因為功率 NP 多了 15W,這 15W一個小時不要小看,可以在丘陵地多跑個1公里算是正常,所以我個人認為在第一小時的丘陵地,打個平分。
我在推想,也許是這次聯賽前面有小小跟到集團,後面有稍微興奮一下,讓功率提升了,也拉了一下間歇,因為 AP 是 173瓦(練習) | 178瓦(比賽),平均功率只多5瓦,但 NP卻多了15瓦,可見中間有拉到間歇所導致的。
外號脆瓜,其實沒人知道為什麼,只有我自己知道,因為老婆當年喜歡QOO,所以我都叫她小Q,與Q搭配的就是脆,又脆又Q的意思,所以我就叫脆瓜...是這麼來的,哈哈
訂閱:
文章 (Atom)